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改元同光赦文 后唐 · 后唐庄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
法天取象。
令王以降衷下民。
秉箓承乾。
哲后以膺图受命。
莫不运推历数。
道济艰难。
经纶于草昧之中。
式遏于乱略之始。
君临兆庶。
子惠万邦。
寿域将登。
眚灾是宥。
朕顾惭凉德。
诚愧前修。
鸿休。
恭修清问。
将布维新之政。
是覃革故之恩。
遐按彝章。
溥颁成宪。
爰自夙承丕构。
世奉本朝。
誓雪耻于君亲。
欲再安于庙社。
所以躬提义旅。
力殄凶徒。
渐致小康。
永清中夏
俄属列藩群后。
不谋同辞。
咸称伪逆干天。
宗祧乏享。
眷命所属。
主鬯攸归。
以朕籍系郑王
志存唐室。
合中兴于景祚。
须再造于洪基。
推戴既坚。
让辞靡获。
既难违众。
遂命有司。
乃择元辰
率遵前典。
寻升坛而奠王。
仍即位以建元。
钦若旧章。
敬敷霈泽。
宜改天祐二十年同光元年
可大赦天下。
四月二十五日昧爽己前。
除大辟罪已下。
罪无轻重。
已发觉未发觉。
已结正未结正。
咸赦除之。
惟犯十恶五逆。
光火行劫。
持刃杀人。
官典犯赃。
屠牛铸钱。
合造毒药。
不在原赦之限。
镇州自收复已来。
累行告谕。
或因缘危艰。
为保家族。
久在山中寨栅。
惧罪迟疑。
或被张文礼从事不获已者。
昧爽已前。
一切不问。
咸从赦宥。
宜体予怀。
应六军及行营马步蕃汉诸道将校兵士等。
皆以身先冒刃。
志切勤王。
或竭节于忠劳。
或连年而征戍。
须加恩奖。
倍抚苦辛。
其将校尉
并赐功臣名号。
未有官者。
即超一资与检校官
已有官者。
亦超一资。
如官资已高者。
与加爵邑。
如曾封爵者。
即给一子六品已上正员官。
长行兵士。
并赐功臣名号。
应将士等。
并勒逐处各定等第优赏。
应有大勋上将
元老重臣。
或盘维每赖于急难。
或邦国早资于经济。
安义令公
实昆仲之长。
护军特进
同骨肉之恩。
不可以名氏标文。
不可以臣下同等。
嘉庸如在。
崇德未申。
其次有战没阵场。
身终王事。
须显忠彝之美。
咸隆赠谥之荣。
周德威盖寓李存璋思恩李嗣本李存进伊广等。
兼应该敕文者。
并委中书门下
各令所司一一具奏。
各加追赠。
定谥号
贵流王泽
永饰泉扃。
应诸道管内。
有高年踰百岁者。
便与给优。
永俾除名。
自八十至九十者。
与复一子免役。
州县不得差役。
乡里有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委所在长吏录其节行。
具以闻奏。
尽据典章。
必行旌表。
内外文武官。
及诸色人任封事。
兼有贤良方正
抱器怀能。
或利害可陈。
无所隐讳。
直言极谏。
将一一行之。
亦委诸道长吏具姓名申奏。
或所在有义行颇高。
为乡里所推者。
并仰准例举选。
所司量才任使。
泽潞封疆。
兄弟之国。
追思旧绩。
言念疲民。
惠在绥怀。
恩加抚字。
各仰沿边镇戍。
布命宣陈。
乐业营生。
无使侵疆为患。
应有奉使危邦。
罹殃殊域。
既遭陷害。
深可悯伤。
如伊铎盖寓戴汉超李承勋之徒。
并仰所司具名录奏。
朝廷必议褒赠。
其贡举之道。
诱导为先。
切要便行。
贵申奖士。
中书门下速商量闻奏。
其云应边陲。
北山八军。
易定幽燕边陲诸县
鲜卑入寇。
仍岁缠灾。
眷彼流人。
良堪兴叹。
或乍来复业。
才拟营农。
尚怯侵扰。
须加慰恤。
其税率仍委长吏量与矜减。
凡有逋毒孤贫。
茕嫠𩻴寡。
历代皆闻于教化。
自古共切于轸伤。
勉致喔咻。
遍加惠养。
应有欠负。
不系公私。
若曾重出利。
累经徵理。
填还不迨者。
并皆释放。
夫掩骼著在前经。
敬神垂于古典。
告布诸道州县。
所在应有暴露骸骨。
并勒逐处埋瘗。
及山林川泽。
祀典神祇。
各随处差官崇修祭享。
教之为本。
礼仪是先。
德之所崇。
昭报在上。
其民閒有曾经三世已上不分居者。
并与蠲免诸杂差徭。
倘兵销患息。
何须有丹凤白麟。
若岁稔人和。
何必有紫芝赤雁。
起今后诸道应有祥瑞。
并不要奏闻。
其赦文中有未该详事节者。
即仰所司条件录奏。
如敢以赦前事相告者。
以其罪罪之。
上韩相昉辞换官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四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而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也。
徐庶蜀先主,母为曹孟德所获,以方寸乱而遂辞,孔明相善,亦不止。
乌震归唐,庄宗母为张文礼所执,虽手鼻断而不顾,永叔以为大不孝。
天下岂有无母之人哉?
颍谷封人,职之卑者也,犹爱母而舍肉;
翳桑饿人,士之困者也,犹念母而舍食。
乌有反哺之慈,谯子作训,以称其孝;
枭有返噬之逆,汉帝作羹,欲绝其类。
伏惟执事少赐详察,度其心而处某焉。
重念某踰越险阻,万里寻盟,备尝艰难,一终听命。
既更成而不结,遂怀怒以相侵,使在其间,礼不当执。
后车驾省方而至,遇雷雨作解而苏,矜其困穷,俾之换授。
德虽至厚,然日月不照覆盆;
情固可哀,彼禽兽犹知有母。
恐负终堂之痛,长怀陟屺之思,忧极肠回,泣尽目肿。
于亲有害,在义当辞。
湛恩虽等于丘山,丹恳敢控于廊庙。
愿推恻隐,藉报劬劳。
终养有违,已愧乌之不若;
贪饕不顾,兹比枭以何殊?
傥辱台慈,特垂锡类,则百岁老母,不虞被戮之亡;
而一介行人,得申来谂之告。
为亲而屈,何惮乞怜?
惟命之从,岂敢逃死!
后唐招讨使李存进墓碑 唐 · 吕梦奇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
原夫古先哲王。
必有良辅。
时清则论至道以经邦。
和阴阳而均造化。
柱石王室。
使不颠不危。
世乱则运沉机而靖岩廊。
廓烟尘而扫芜秽。
藩屏皇家。
俾可远可大
故有书汗简。
勒金石。
皆纪其功德。
及于社稷生灵者也。
公讳存进
字光嗣
本姓孙氏
乐安人也。
武子之后。
历世守职边土。
因以家焉。
曾祖岩。
武节度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祖某。
金紫光禄大夫胜州刺史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柱国
父佺。
武节度都押衙左校练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上柱国
公业绍箕裘。
力便弓马。
入蛟桥而振誉。
探虎穴以知名。
直如弦
心坚比铁。
献祖文皇龙潜朔野。
豹隐云中。
常以鏖虏为心。
平戎是务。
以公早精剑术。
素熟兵机。
肘腋之间。
爪牙为任。
时或手持双戟。
腰属两鞬。
营开而紫塞风清。
战罢而金鎗日耀。
太祖武皇帝嗣承丕构。
致力中原。
属以天步多艰。
王室如燬。
枕戈求敌。
奋剑遄征。
平大寇而复九重。
戮叛臣而清三辅。
以公生知武略。
早立战功。
委以辖钤。
颇著劳绩。
寻补节度押衙左厢衙队威雄第一□副兵马使
奏受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监察御史上柱国
大顺元年殿中侍御史
景福二年五月
太祖武皇帝以公性禀淳和。
言无矫饰。
勇能排难。
忠不病国。
锡以姓名。
同之骨肉。
荣连戚属。
光生将门。
永依磐石之安。
终赖维城之固。
寻补充右厢义儿第一院军使
除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大夫
乾宁二年十月除授检校左散骑常侍
光化二年二月右厢行营马步都虞候
三年正月兼授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永安军使兼守禦都指挥使
五月权知汾州军州事兼守禦都指挥使
四年四月转充右厢衙队都知兵马使
公以屡立战勋。
继承先泽。
勤王在念。
报主为心。
夙夜在公。
风雨如晦
至天复元年四月
除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
二年三月除授检校兵部尚书
十月加授检校尚书左仆射
三年八月左厢衙队都知兵马使左厢行营马步都虞候
天祐三年三月
奉命权知石州军州事。
时以慈隰未归。
西南为患。
委之守郡。
志在安边。
公乃和以养兵。
仁而抚俗。
轻其徭役。
劝以耕农。
茕嫠者由是遂生。
逋窜者以之复业。
远来近悦。
老安少怀。
五谷有年。
一方无事。
百姓以为召父复出。
杜母再生。
洎今昭文睿武光孝皇帝初承顾命之年。
以公旧臣元老。
委以腹心。
送往事居。
慎终如始。
寻以家雠未雪。
国患已深。
四方每切于经营。
中土尚稽于平定。
知公材堪出将。
相可封侯。
必当多难之
能立尽忠之节。
五年正月制授检校司空使持节石州诸军事
石州刺史
七年十月转充右厢步军都指挥使
八年十二月转授权行营蕃汉马步都虞候
寻以伪梁大举凶锋。
僭据深冀。
镇定告倒悬之急。
并汾兴仗顺之师
主上以公久战多谋。
雄名制敌。
俾之扈从。
同救阽危。
十万凶徒。
一阵席卷。
九年正月
奉命再知汾州军州事。
四月制加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十二月授西南面行营招讨都指挥使
十一年三月
收下慈州
秋毫不犯。
百姓复业。
三农以时。
寻制授慈州剌史。
民歌其化。
离石焉。
十二月
奉命权知沁州军州事。
五月正授诸道行营蕃汉马步使
时以魏人久厌伪庭。
咸思真主。
烽烟相属。
星使交驰。
迎我銮舆。
以救涂炭。
洎主上驻跸在邺。
以编部未肃。
都人乍安。
每怀亲征。
常令预备。
将委权略。
罕得其人。
以公夙著廉勤。
素有威望。
九月补天雄军都部署巡检使
行营蕃汉马步使仍旧。
公禀命益恭。
守法益谨。
严以理下。
俭以约身。
犯者必诛。
恶者自息。
强豪贵势。
闻之凛然。
伪将刘鄩莘县
日与主上对垒经年。
时公在都城
每设严备。
有日私谓人曰。
此贼固险不战。
必有多谋。
俾于南门多排弓弩以待之。
其夜果有刘鄩贼党。
忽攻都城之南门。
弓弩齐发。
死伤者甚众。
遂令单骑潜报主上于东寨。
于是王师尽出。
及旦。
两军相遇于中途。
五万凶徒。
剿戮将尽。
刘鄩遁而获免。
夫破大阵。
主上之神功也。
都城
公之长算也。
十四年正月左厢步军都指挥使
二月
奉命权蕃汉马步副总管
圣上初收杨留镇。
以为将取中原。
先通古渡。
防边固圉。
非公不办。
寻留公在镇守禦
公以岸阔舟迟。
城孤兵少。
强敌在近。
奔冲是虞。
乃浚彼壕隍。
增其楼橹。
功役未罢。
果有大寇攻城。
内备既坚。
偫盗寻退。
十五年冬
随驾至胡陂。
大破汴寇回。
十六年三月制授单于安北都护御史大夫
充振武节度麟胜朔等州观察处置营田押蕃汉等使。
时驾在德胜寨上。
以大寇未平。
黄河是阻。
貔貅往复。
舟楫为劳。
一出义师。
数日方济。
公乃埋大木于两岸。
贯轻舟于中河。
建作浮桥。
以过锐旅。
力排巨浪。
势截横流。
扼彼咽喉。
壮我襟带。
遂使六军万马。
朝出暮还。
动若疾雷。
履如平地。
十七年二月
主上赏公之功。
就加特进检校太保
仍赐御衣鞍马金银器物绫罗锦䌽等。
三月授天雄军马步都指挥使
行营蕃汉马步使仍旧。
十九年正月
主上以契丹犯境。
銮驾亲征。
以公计出万全。
谋深九拒。
留公河外。
以禦奸凶。
果伪将段凝领兵攻打德胜寨。
公乃夜警晨严。
出斗内备。
三军戮力。
万人一心。
洎主上凯还。
寇孽夜遁。
二月
以公之功加特进检校太傅陇西郡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
当年镇州有不令之臣张文礼
弑其主而据其位。
潜通梁苑
密搆契丹
背我圣恩。
恣彼凶德。
主上以北门犹梗。
中国未宁。
愤为患于腹心。
志先平其巢穴。
王师继发。
庙算频施。
杀戮虽多。
攻取未下。
以公闻风料敌。
嗅土知兵。
寻付睿谋。
俾就攻讨。
四月授北面行营都招讨使
公奉辞伐罪。
固敌是求。
乃仗龯而行。
凿门而出。
戈矛雪莹。
甲骑云飞。
发殷地之威声。
劲踰漳水
作连天之杀气。
直压浚川
增其严营。
对彼孤垒。
料于旬日。
必下危城。
无何。
伏鸡搏狸。
乳犬噬虎。
我师未列。
彼阵先成。
公乃独领亲军
迎锋力战。
王师已捷。
公乘胜深入。
为流矢所中。
身终于阵。
享年六十八。
于戏。
功已垂成。
命不相待。
陈安既往。
长留壮士之名。
卞壸不回。
永尽忠臣之节。
扶倾柱折。
济险舟沉。
天子闻之辍朝。
百姓闻之罢市。
夫生受国恩。
殁于王事。
大丈夫之终也。
同光二年冬十月太尉
十一月八日葬于太原县乡郑村东原。
礼也。
夫人彭城刘氏。
闻诗立德。
约礼成规。
夫人渤海金氏。
素禀全仪。
生知懿范。
柔顺同符乎坤德。
贤和共出于家风。
有子七人。
长曰汉韶。
河东节度押衙都牢城使右厢五院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
久读兵书。
颇精师律。
谦恭接下。
廉谨立身。
战胜而口不言功。
任重而心益为惧。
仁孝既闻于乡里。
忠勤复表于旂常。
蕴兹全才。
以固都邑。
次曰汉威。
河东节度押衙国军马步副指挥使兼都牢城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
玉堂演术。
金匮传符。
亟扬破敌之功。
深得将兵之妙。
次曰汉殷。
前振武节度押衙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素蕴直诚。
早抱雄节。
饰身以文武之道。
交人以忠信之心。
次曰汉郇。
河东节度随使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孝敬因心。
忠直成性。
交游不杂。
言行相符。
次曰汉筠。
前振武节度单于安北都护府司马
器度纵横。
识略孤远。
耽书味道。
处约持谦。
乐胜廊庙。
先人后已。
次曰禄儿。
语多㯋悟。
似有神通。
适当怀橘之年。
自立成人之智。
次曰欢儿。
神彩疏通。
骨气清秀。
对日之年未逮。
摩天之势已高。
可谓荀氏八龙。
贾生三虎。
于德门者也。
梦奇旧忝故总管令公幕下十五馀年。
常在征行。
与公同处营寨。
辱公之知眷。
见公之行事。
诸子弟不以虚薄。
请染柔毫。
敢竭荒芜。
实叙铭勒。
庶比夫燕然立碣。
岘首丰碑。
复旌上将之勋。
再堕行人之泪。
铭曰。
五岳降灵。
四渎腾精。
雄才英杰。
为时而
舟以济险。
柱以扶倾。
手拨祸乱。
力致升平(其一)
婉画频施。
嘉谋屡协。
德懋九歌。
宠深三接。
续派天潢。
连芳玉叶。
出则奉辞。
入必献德(其二)
量深谋远。
才高器孤。
张皇义勇。
倜傥雄图。
臂上繁弱。
腰间辘轳。
声驰绝塞。
势慑偫胡(其三)
经以斯文。
纬以我武。
柔亦不茹。
刚亦不吐。
名高若庐。
力大如虎。
铁石一心。
鱼水三主(其四)
离石作牧。
西南之戍。
威以风行。
惠以云布。
直者必举。
枉者必措。
俗戴二天。
歌五裤(其五)
化行四郡。
恩被百姓。
吏守公平。
狱无冤横。
冰壶之莹。
水镜之净。
善人为邦。
室家相庆(其六)
得魏为大。
守之为难。
经巡务重。
断事繁。
威而不猛。
严而不残。
奸邪气慑。
豪右心寒(其七)
杨留初下。
渡口是防。
百楼备险。
九拒谋长。
城高如金。
壕浚如汤。
摧敌制寇。
拓土开疆(其八)
天子恩深。
将军战苦。
仗节拥麾
分茅列土。
作镇单于
以扼穷虏。
昼锦而行。
不独前古(其九)
九曲连天。
隔彼寇党。
白浪渀腾。
洪流滉瀁。
造舟为梁。
谁谓河广。
谋而后行。
利有攸往(其十)
赵有不庭。
干国之纪。
作孽一方。
构祸千里。
烟尘未灭。
婴敌之矢。
力战酬恩。
殁而后已(其十一)
桓桓上将
弼我元后。
冯坐大树。
周居细柳。
忠不负名。
勇不期寿。
天长地久
勋庸不朽(其十二)
奉和御制读五代史后唐(二首并注) 其一 1017年1月22日 北宋 · 夏竦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燕赵生奇士,仇方决志平。
十年常竭节,一剑早知名。
自取河南镇,终辞霸府兵。
飞鹰昭庆路,穷达有高情符习少事王镕张文礼所害,诉于庄宗。曰:臣本赵人,事王氏。故使常授臣一剑,俾臣平荡凶寇,愿悉本军诛其逆党。庄宗阎宝等助讨之,诛文礼庄宗割相卫二郡置义宁军,以节度对曰:魏博六州,见系霸府,不宜遽有割隶。但授臣河南一镇,臣自攻取。乃授天平军节度庄宗十年,沿河战守,常以本军从,心无顾望。后安重诲不说,授太子太师致仕,归故里赵州昭庆县。飞鹰痛饮,周游田里。史臣曰:符习乃赵之奇士也。)
太中大夫右谏议大夫上柱国南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赠太傅韩公墓志铭(并序 庆历五年二月 北宋 · 尹洙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
公讳国华,字某,其先深州博野人
世衣冠旧族,四代祖乂宾,当王景崇袭有镇、冀四州,佐其府,累官检校太子左庶子御史中丞
景崇河朔诸镇中,输贡最为恭顺,由庶子渐劘以德义,故以功名始终。
庶子生四子:韫辞、慎辞、定辞、昌辞,皆以才名,为王镕宾属,于时府号多贤士。
定辞尝以掌书记幽州
时燕客马彧名北门旧儒,以博洽相尚,大屈伏。
昌辞终真定府鼓城,即公之曾祖也。
广晋府永济讳璆,避张文礼之难,徙赵郡,以文知名。
李崧、徐台符为友,二公交荐其才,会疾不起。
徐作诗,以为「当世朋友无复继」者;
李卒以兄子归韩氏,实赵郡太夫人
永济太子中允、知康州事讳构,始迁相州安阳,遂为安阳人
屡为藩镇辟署,敏书奏,时推其工。
尝宰真州清河教谕民以不扰,能信其言。
所至以宽良称。
公即康州之第四子,年十九举进士太平兴国二年,天子初御殿覆试,上第,为大理评事通判泸州
四年,代还,授太子右赞善大夫,旋以例补外幕,授安德军节度判官
七年,除秘书省著作郎,监蔡州税。
雍熙元年,迁监察御史
三年,假太常少卿,使高丽
还,拜右拾遗直史馆,赐五品服。
四年,充三司开拆司推官,寻改主判开拆司
累迁左司谏,刑、兵二部员外郎,帖昭文职,赐三品服。
凡三为盐铁判官,又为左计司判官判户部勾院,都判三司勾院
至道二年,以屯田郎中京东转运副使,移峡路转运使
真宗听政,迁都官郎中,还朝权判大理寺,出知河阳
咸平四年,就迁职方郎中,移知潞州
景德三年,假秘书监,使契丹,还,为江南巡抚使,入权开封府判官
四年,车驾拜陵,权领曹州事。
召归,授太常少卿、知泉州事。
大中祥符元年,拜右谏议大夫
四年,代还,道病,三月十一日终于建州之传舍,年五十有五。
公为文章,不尚靡放,辞达而意不窘。
进止威严,目不妄视。
彰德军,年尚少,乡里多识公,出观者夹路。
或相语:「得韩公左右顾,当具肴酒」。
其重若此。
雍熙中,王师北伐,闻高丽契丹尝为仇怨,命公谕旨,以分虏势。
公至,其王治畏虏,无报复意。
公为陈中国威略,动以祸福,乃承诏,然迁延师期。
公曰:「兵不即发,不如勿奉诏;
出不及虏境,不若勿发兵」。
口语激切,又继以书,至十返。
治惮公坚正,知大国不可欺,乃命其大相韩光元辅赵杭,兵二万五千以侵虏,且俾等率将校诣公。
公犹留馆,须其兵出境乃复命。
淳化二年契丹大将萧宁遣人抵雄州请和,天子疑其诈,命公驰往。
代州刘福作书与宁,钩致其情,得宁答辞,前后反覆无所依,由是悉见其伪状。
三司,更张事凡二十七条。
其兴利,使民乐趋而上收其赢;
其立法,使人易守而难犯。
故所施置,通久而少弊。
上党,会虏寇河朔上党与赵、魏地最亲。
公辨严修训,简器供饷,皆先事区处,民以无扰,诏书褒美。
初,太宗亲择材臣,有由外庭小官,不旬岁柄用者。
公忠力不懈,天子深器其能,而为见忌者所排,故位不甚进,然益任以事,留京师凡十年。
旧,三司判官不兼三馆职事,公为盐铁,特命直昭文馆判官馆职自公始。
真宗缘先帝意,以名臣待公。
开封尝系囚数百,委公决之;
江外阻饥,命公抚之。
皆以任事称。
北方请盟之明年,公以使往,上谕曰:「卿昔使高丽,故以选卿」。
顾同使周渐、张若谷曰:「卿凡事当询韩某」。
公性既任直,无所附合,持权者复不为推引。
更历中外,垂四十年,位才谏大夫,于时皆叹其滞。
然公亦不寿,故不究其用。
迹其行事,皆得舒发所蕴,未尝阻挠,又被顾两朝,为缙绅属目,非不遇也。
公既没,泉人之有知者,相与趋建阳拜奠,朝夕哭,诣浮图营斋,以报公德,其宽爱感人至此。
公闲达,有度量,与人语言,尽诚无隐,非议戎事,未尝及权数。
自以少孤,见禄及亲者,必怃然感伤。
笃爱亲族,姑姊数人孀且老,皆迎以归,事之甚谨。
外兄弟甥侄,悉为具婚嫁。
清约自守,家无馀赀。
诸子皆训以经艺,例恩得任子,多抑之,须其成立,然后奏以官。
及公之终,未官者犹三人。
夫人罗氏,谏议大夫延吉之女,邺王绍威之孙,封宜城县君
子六人:球,湖州德清
瑄,将作监主簿
琚,司封员外郎
珫,河阳司法参军
璩,著作佐郎
琦,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一女,嫁西上閤门使高志宁
枢密之兄、姊,今无存者。
初,司封登朝,与枢密并,赠公吏部尚书
庆历三年枢密追荣三代,赠公太傅,妣罗氏追封仁寿郡夫人
大父赠太子少傅,妣李氏封赵郡太夫人
曾大父赠太子少保,妣张氏封清河郡夫人
五年二月日,枢密奉公、夫人之丧,归葬于相州安阳县新安村,距祖茔三十里。
其铭曰:
韩氏自唐,载德以世。
丁时孔艰,秉节愈厉。
公奋在初,才克有试。
曰州曰邦,以功以事。
岂不较利,通久勿僿。
亦既立法,究穷罔斁。
布威东夷,申化南裔。
维皇之咨,宜辅于治。
若时之赡,则协于义。
年胡弗淑,位胡弗至。
靡人不嗟,彼含谁怼。
在子而昌,实公之嗣。
衮服以章,葬则有制。
豆笾式嘉,祭则备器。
孝于有家,传千百祀(《河南先生文集》卷一六。)
者:原无;
「所」下原有「挤」字,据右引增、删。
请止北伐以待天变奏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四、《宋史》卷三七二《王之望传》、《楚纪》卷三一
臣闻人主之论兵与将相不同。
审虚实,量彼己,运奇正之略,定攻守之计,法令脩明,威信兼举,使士卒用命,常畏我而侮敌,此将帅之事也。
察时变之宜,讲自治之术,选授将帅,明信赏罚,收群策,用善谋,而不惑于是非同异之际,此宰相之任也。
人主则不然,惟奉承天意而已。
《乾》之九五曰:「圣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此人主之道也。
《春秋》书王,或曰天王,或曰天子,必系王以天者,言王者行事必当禀之于天。
是以传称帝尧,曰「惟天为大,惟则之」;
《诗》称文王,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凡天下之事,未有违天而能济者,况于兵邪!
皋陶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此之谓也。
自用兵来,或战或和,或攻或守,论议多矣,亦有以天意为陛下言之者乎?
国无小大,逆天则危;
兵无强弱,顺天则捷。
是故帝王之兵,必观天意。
《汤誓》曰:「夏王有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汤诰》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
武王伐商,作《泰誓》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又曰:「天有显道,厥类惟彰。
今商王受自绝于天,尔奉予一人,行天之罚」。
以汤武而攻桀纣,决胜何疑,而犹必察天,天意顺矣,然后敢举。
人知汤武之师为不可敌,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天实与之也。
天之所与,孰能抗之?
故《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汉高祖起于匹夫,身灭秦、项,宜其以威武自任,然常曰:「吾以三尺剑取天下,岂非天哉」!
其征冒顿,上天见异,月晕七重,高祖不悟,困于平城者七日。
高帝知天意之所在,终身不议匈奴,汉业遂安
武帝王恢之谋,伏三十万众于马邑以致单于单于入塞百里,几为汉获。
雁门巡边,卒与敌遇,于亭下,单于攻亭得之,知汉有谋,亟遁而免,曰:「吾之得尉,天也」。
以为天王
唐庄宗晋王时,讨张文礼镇州契丹救之,晋败其师于新晋。
是岁沙河冰薄,敌皆陷溺,天大雨雪,人马多死,阿保机指天而言曰:「天未使我至此」。
乃引而去。
以此观之,一彼一此,或胜或负,事之成不成,罔有不由于天者。
周世宗南征北伐,威震海内,兵不血刃,略取三关,方乘破竹之势,谓幽燕不日可得,人谋善矣,而事竟不就。
太祖御极,深达天意,虽悉平诸国,而终置北敌于度外,非智勇之不足也。
太宗太原之克,进讨幽蓟,失利而归,敌始有轻中国心。
至真宗时,遂倾国入寇,为澶渊之役。
是时承平既久,武备不脩,敌势盛强,中外震恐,而天发一矢,毙其酋帅,岂人力也哉?
臣请以天意论今日之事。
自靖康以后,神州陆沈,大驾南巡三十馀年矣,谁不欲报父兄之雠,复祖宗之土?
以光皇帝之圣武,当天下乐推之初,徘徊淮泗间,不忍南渡者久之,驯致维扬之败。
于是始幸江表,立中兴之基,曷尝一日忘中原哉,势未可也。
敌人挟百胜之强,穷其兵力,欲包举南夏,而屯聚之众,屡剉于我,卒不得已而受盟。
是非爱我而存全之也,亦势有所不能耳。
臣窃观天意,南北之形已成矣,未易相兼。
我之不可绝淮而北,犹敌之不能越江而南也。
东昏时,渐有败盟之端,未几自毙。
敌帅凶悖,决意并吞,气凌风云,众如山海,较其强弱,可为寒心。
然欲取蜀,则困于散关
欲涉汉,则败于襄阳
欲渡江,则折于采石。
衅起萧墙,一夕灰烬,敌之南侵,其祸如此。
我师数十万,东西并举,岂不可以制敌?
守疆圉则粗安,图攻取则必衄。
川陕之师歼于德顺江淮之众溃于符离,我之北伐,其祸又如此。
敌之克我也,固无先胜之谋;
我之破敌也,亦非素定之策。
皆其自败,事出偶然,若有鬼神阴制其变。
此无他,殆皇天之意不与其相侵轶也。
且文臣如张浚,一世所宗,武臣如吴璘,诸将莫及,其所谋画,未必皆非,卒至于几成而坏,亦可以言天矣。
天意既尔,陛下得不奉承之乎?
然臣所谓奉承天意者,不必曰与敌和也。
和不和权不在我,胡可必乎?
为今之计,不和不战,自守而已。
移战攻之力以自守,何患不固?
自守而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而应之。
可战则战,战无不克,可和则和,和无不久,恶所往而不善?
岂欲汲汲然求合于敌,以偷岁月之安哉?
或曰:「如此,则中原何时而复邪」?
臣曰:孟子有云:「成功则天,彊为善而已」。
人称祈天永命,则天命固有可回之理。
陛下诚能修德以动天,天心悔祸,何患恢复之无时?
苟非其时,不可为也。
唐太宗受禅之初,颉利将百万众卒至渭上,以六骑逆折其锋而与之盟,谓萧瑀曰:「突厥众而不整,可汗在水西,而酋帅皆来谒我。
我若醉而缚之,设伏于前,以大军蹑其后,取之如反掌耳。
顾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一与敌校,杀伤必多。
彼败未及亡,惧而脩德,与我为怨,其可当邪」?
后闻其盛夏降霜,赤气满野,五日并出,三月连明,以为天亡之兆,遂命李靖等讨之。
捷书踵至,谓群臣曰:「往国家初定,太上皇跪而臣之。
朕常痛心疾首,刷耻于天下。
今天诱诸将,所向辄克,朕其遂有成功乎」!
俄而俘颉利以献,斥境至于大漠。
初,敌至渭上,有可攻之势,务安静,纵之使还;
待其天怒恶稔,乃一举而灭之。
时贞观已四年,即位盖五稔矣。
陛下英明睿断无愧太宗,而仁孝恭俭过之,实皇天之所眷佑。
若厉精尝胆,要之以持久之诚,贞观之功不难致也,何迟数年而急于进取,以失万全之利哉!
虽然,唐太宗犹未足为陛下道也。
臣请言舜禹之事。
有苗弗率,舜咨禹徂征,禹乃誓师以行,而苗民逆命。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帝耕于历山,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慄,瞽亦允若。
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
班师振旅。
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而有苗格。
方苗民之逆命也,伯益赞禹,不曰济师,不曰讲武,而远引天道,又称舜事瞽瞍以至和而感于神明,其说颇类迂阔。
然禹拜昌言而为之振旅,舜敷文德而寝其徂征,七旬之间,有苗自格,天道可信,其效如此。
仰惟陛下父舜子,孝慈交洽,光于有虞万万。
日者愤强邻之肆扰,赫然兴师,则有苗弗率,咨禹徂征之意也。
文武大臣宣其忠力,奋兵致讨,则伯禹誓师之举也。
时事不利,敌猖獗,则苗民逆命之比。
当此之时,在朝廷之臣若有能如伯益赞禹者,则大臣当法伯禹之义,受其昌言;
陛下当师虞舜之仁,修其文德。
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将相一心,中外辑睦,导迎善气,以致至和之感,彼区区之敌,焉有不格者乎?
格不格未可知,但吾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则在我者固已有泰山之安矣,陛下复何疑乎?
臣蒙圣知,再尘法从,亲逢不世之主。
皋陶、益、稷之所以事者,不敢不陈黼座之前。
惟陛下采其千虑之愚而审处之,天下幸甚。